新聞資訊
11月29日,武漢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漢園林院)舉辦成立40周年生態論壇,行業專家、學者以及園林景觀設計師們圍繞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國際濕地城市等8個熱點話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武漢園林院領導及職工參加了本次論壇。
武漢園林院黨委書記、董事長讓余敏主持開幕式
論壇現場
主旨報告及主創設計師演講分別由武漢園林院總經理楊念東和總工程師季冬蘭主持。
主旨報告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副理事長
華中農業大學黨委書記
高翅
尊地脈文脈,賦棲居詩意
高翅首先介紹了地脈和文脈的概念,他提出自然和文化就是地脈和文脈,凡是不尊重地脈和文脈的作品是不長久的。他通過大量的圖文和案例對比,提出我們對自然和文化要有一份謙卑,要有一份尊重,只有認識地脈和文脈的重要性,才能構建地域文化體系。
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于我們建設現代化強國有個目標,其中一個重要特征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我們共同的家園中,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這個夢想就是能夠詩意棲居。通過特質評估真正做到傳承地域文化,完善生態功能,創造特色風貌,這樣才可能有全球視野、本土行動,有序發展,實現我們詩意的棲居。風景園林師的使命就是營造詩意棲居的人類生活境域。
要讓人居融入綠水青山,我們的發展要傳承文化基因,為人類和其他棲息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質量,尊重并調和人的社會、文化以及行為和審美需求,用生態平衡的方法保證建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珍視反映地方文化特質的風景園林。最終達到尊地脈、人與天調,續文脈、賦成詩的境地,朝著詩意棲居的方向發展。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規劃設計分會理事長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風景園林和景觀研究分院院長
王忠杰
公園城市背景下的公園社區場景的思考
“城市公園是近代以來解決城市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比如改善環境、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等。”隨著經濟、社會和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公園的功能不斷豐富,成為城市宜居、宜業、宜游的重要空間。比如,公園的類型增加了,開始建設系統化的綠色開放空間、健全的綠道游憩系統以及公園化的城市建設。
“公園城市是新時代綠色城鎮化發展的新模式。”他強調,這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生態文明為引領,是新時代城鄉人居環境建設的新理念。公園城市應該如何為老百姓提供服務?建一座公園,要考慮能夠持續性為市民提供服務,而不是建好了就放在那里,要讓人們愿意并喜歡到這里來。
一座城市的公園場景可分為山水生態、鄉村郊野、城市街區、產業社區等。每一類,都要針對特色服務對象,比如山水生態公園場景,主要服務國內外旅游人士、遠郊游憩市民;城市街區就是服務日常游憩市民、區域內從業者。未來公園城市場景將成為主導綠色城鎮化一個重要的城市公共開放空間。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
李金路
從中國21世紀第二場瘟疫反思人居環境
李金路從疫情防控切入,討論現代城市高層、高密度的建設與居民生活之間的關系。他建議,高密度的居住區要“留白增綠”,減人減房,盡快完善綠地系統,“用生態健全和美麗宜居的尺子去量,這樣和自然接觸就多,和病毒接觸就少。”
他表示,我們應該站在生態文明的高度重新審視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統籌生態、生產、生活“三生”空間,給人民仰觀天文、俯看地理的環境。在完成國家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補齊人居環境的短板,用中國優秀園林文化倡導的園居生活方式,提升民眾的文化素質和生活品質,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武漢華中科大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董事長
李保峰
木建筑的前世今生
李保峰以彭家寨等建筑為例,梳理湖北地域建筑的發展脈絡,講述先民如何巧妙利用當地氣侯、功能、地形、材料等素材和條件進行建設。他以山地吊腳樓的建設舉例說明:一座山地吊腳樓,下面有飼養和儲藏空間,后面有排水溝,加上建筑前挑形成生活空間,土家族先民非常巧妙布設建筑和場地,并利用了當地的樹木上大、下小,越到根系越大的樹形特色,做成有特色的“刀背粱”。
他倡導在中國土地泛博物館設計中引入“活化策略”,通過不同領域專家的合作和當地村民的參加,特別是當地手工匠人的加入,讓傳統技藝活化起來,避免失傳,“我們需要農業專家,還有旅游專家、水利專家、建筑師、景觀設計師、藝術家等,大家共同來解決鄉村的問題。”他還提出,應注重留存土家族老建筑,將其作為博物館內容留下來,在傳承中注入新的活力,用動線空間,像一條流線一樣,把新建筑和老建筑串起來,形成土家族文化中心。
“立足場地謙和建造”,人類幾千年的建筑史,不管是哪個國家,因為生產力條件所限,先民都會跟自然和諧相處,傳統文化也警示我們,不能跟自然對抗。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
袁興中
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的實踐探索
袁興中結合自己多年的科學研究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通過形象生動的講解和豐富詳實的案例,講述了濕地基礎理論,濕地生態系統組成、結構、功能和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技術。他提出,好的修復設計策略,一定是以自然設計為主,人工調控為輔,統籌生物多樣性設計、文化多樣性設計和空間異質性設計(包括地形)。
生態系統設計的目標是營建一個大地生命景觀。我們身處不斷變化的環境之中,如何應對變化的環境是濕地生態系統修復設計必須考慮的,只有對自然和人類都有益處的生態系統修復設計才是永久可持續的。
主創設計師演講
武漢園林院第六綜合分院院長
吳兆宇
踐行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東湖綠道回顧
吳兆宇回顧了東湖綠道的建設過程,設計團隊在設計上響應了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以生態優先保護、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空間共享還綠于民、完善服務人文關懷為設計策略。并通過大量設計圖和照片回顧了綠道建設的過程和建成后的美景。最后總結與展望東湖綠道的發展方向,并祝愿設計院今后再創佳績,繼續踐行生態文明建設,設計更多精品項目。
武漢園林院第七綜合分院院長
謝先禮
園博十年路
謝先禮的園博十年路,分享了近年來武漢園林院為武漢、合肥、黃石、荊門四座城市的園博會所做的頂層規劃設計心得。他認為一是要把握生態優先的主旋律,通過生態修復讓破損的山水變成美麗的山水畫卷,通過以舊煥新讓城市更新片區爆發新的生命力。二是要突顯時代的唯一性,特別是聚焦公園城市實踐、健康人居打造等當前生態及城市建設中的熱點話題。最后他認為應當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為美麗中國建綠地、為美好人居留福祉,充分體現當代風景園林人的使命擔當。
武漢園林院第九綜合分院主創設計師
王雙雙
武漢市戴家湖公園二期景觀設計工程
王雙雙介紹,工業廢棄地是一個時代的產業,曾經是推動我們城市不斷發展的重要功臣。隨著后工業時代到來,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城市的擴張,一些工業生產用地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在城市更新中“工業廢棄地”的改造成為每個城市都不可回避的問題。戴家湖公園基址就是這樣一個時代的產物,王雙雙基于當時做戴家湖項目的一些過程和思考與大家一起探討和分享了關于工業廢棄地改造的一些方法。
分享最后,王雙雙代表院年輕設計師對園林院表達了感謝,她表示園林院是一個能給年輕一代設計師提供很多參與優秀項目、重大項目機會的平臺,領導們給予年輕設計師最大程度的信任,讓年輕設計師有充足的施展空間。
本次論壇為武漢市新一輪城市更新、公園城市和濕地花城建設提供了有益的交流和思考,武漢園林院將進一步完善行業標準,為城市探索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為市民帶來更多綠色福祉。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